這部經典摧毀諸如“權力”和“金錢”這樣的參考點。如果我們思維經典的含義,漸漸地,我們會看到世俗生活是無意義的,我們開始要求的越來越少,需要的也越來越少,不過,不是像那些禁慾苦行的修行者,痛苦地否認基本的需求,不是那樣。世俗生活就像以草餵老虎,我們對它毫無興趣,它不讓我們顫栗興奮,因為我們徹底了解世俗生活,如同被強迫看了十遍的電影,我們多多少少知道接下來是什麼,也許有一點點偏差,不過差不多一樣,所以,它不讓我們顫栗,也不會讓我們興奮或感到興趣,我們並不熱切地期待看同一部電影第十一遍。不過,不要認為這部經典會把我們變成消極的存在主義者。一個消極的存在主義者需要議程和參考架構,需要顫栗,所以他們有所求。這部經典不會讓我們消沉或激動,但是,它將使我們轉離那些計劃和參考點,而這些會令我們消沉或激動。我們一直受到刺激,因為過份的激動,以至於根本沒注意到自己的激動。這部經典使我們能夠超越經常被刺激。
回到開始,佛說:“須菩提,有否眾生聞此經所說法而不生驚怖?”他又說:“這令人印象深刻。”對此,我做一個很糟的總結:這就叫做“安忍度”(或譯為“忍”)。有一次,當文殊師利菩薩討論到這樣的一個話題時,五百名阿羅漢被嚇死了,他們再也接受不了了。既然我們沒死,這一定意味著,要不就是我們理解的很好,要不就是我們根本沒懂,這表明我們屬於菩薩的種姓,我們也許不能夠徹悟這部經裡講的一個字,可是,我們仍然喜歡它們,不是嗎?這很令人驚訝,去年我為《心經》做了一首舞曲,許多街上的小孩,雖然不是佛教徒,卻很喜歡“無眼耳鼻……”等詞句,這就是我們說的習性,好的串習。
這個什麼都“不做”的教導,我甚至從藏傳佛教大師那裡也聽到過很多次。有時,我能一瞥它的意義,而當我真的能瞥見它的意義時,我是如此地沮喪,因為要如何說服別人,什麼都“不做”,實際上是一種相當奇妙的事,它很難以表達和修持。不過,感謝佛陀的慈悲,有幾千種的方法和活動,讓我們可以修習這種“不做”。也許,最接近這個什麼都“不做”的概念就是禪修,也就是佛教禪修。現今,“禪修”這個詞被當作是一個籠統的詞語,包括了很多種類的技術。常常,人們甚至把“禪修”跟純粹做白日夢連在一起,不過,依據佛陀,那不是禪修。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什麼都“不做”,你必須要願意付出一些犧牲,你應該要跟隨一位老師。在我有限的知識裡,我真的相信,還有很多偉大的老師,不僅知道如何去做這個“不做”,而事實上,他們在修持這個“不做”。不要認為這樣的老師必須要是位學者,真相是,學者往往是最糟糕的。他們其實不知道如何什麼都“不做”;他們只是知道如何談論“不做”。不過,對於這個教示,因為它的難度,一個人確實需要個人輔導。
不過,有些事情我們能做,請一本《金剛經》放在手提袋裡帶著,最好供在佛台上,每天上香,然後說:“總有一天我要了解你,在一切狀況下應用你。”這樣就已經很好了。偉大的寧瑪派大師龍欽巴曾說,行菩提心是很難修持的。像我們這樣的初學者,應該強調願菩提心。即便你不理解這部經裡的任何一個字,如果你對它有好感,這也已經很好,這已經表示你有一個很好的傾向,一個好習慣,一種業的聯繫。也許,很久以前,你是隻小蝴蝶,偶然落進了一個和尚正在用來努力書寫《金剛經》的墨裡。所以,如果我們已經有些渴望,彌勒菩薩說,我們應該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聽聞這些教授,這將鼓勵我們繼續前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