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篇文字和圖片版權屬於仁波切的悉達多佛學會
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:「如是我聞⋯⋯」這點相當重要,它告訴我們許多事情。阿難記錄下佛陀一切的話語,卻未曾宣稱這些教授來自他自己;他清楚地說明他只是複述他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到的話語。
時至今日,人人都想當原創者,特別是上師們。我讀過一些現代上師們的書,他們宣稱他們的教導是自己的研究結果,是自己的發現。現代社會的人,不知怎地,似乎受到新的、原創事物的吸引。但在此,我們並非著眼於某人的發明,我們是在檢視純淨真實的法──佛陀的話語。
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受苦於無休止的不安全感,靈性事物已成為一種交易,因此像我自己這種靈性導師總覺得需要招攬更多生意。因為有這不安全感、因為了解人們的弱點,販售靈性事物是很容易的。你們有些可能是生意人,因此我相信你們知道銷售是怎麼一回事。先告訴人們他們應該擁有某件他們所沒有的東西,然後再告訴他們購買的地方就是我這裡,我有你需要的東西。
佛陀說:「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。」
這是絕佳的忠告。進入靈性道路時,謹慎留神很重要。
趨近靈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兩種。理想而言,我們修持靈性道路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達到證悟;就是這樣,就是句點。然而,出於我們的習性,還有一個不同的方式,在東西方皆然。
在東方,佛教已然成為一種像是宗教的東西。人們為了長壽、興旺、改善生計、個人利益、驅除某些邪靈等等而修習佛法。因此人們並非意欲證悟,而是致力於妝點此生。
西方也好不了多少。在西方,法也並未真正用於證悟。在那裡,人們修習佛法主要是為了撫慰自己、療癒自己,為了放鬆⋯⋯,為了所謂的自我成長。
佛陀不是為了這類的世間利益而教導佛法。也許我們以為我們是富於靈性的人,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尋求物質利益;然而我們仍在追尋某種心靈上的收益,我們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。這兩者同被視為世間利益。如果我們懷有那種動機,佛教就是一條我們應該避開的道路。從自我的觀點來看,佛教道路基本上是個壞消息。我們愈是修習、研讀佛法,它對自我愈顯得震撼,它與利己主義愈發背道而馳;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要的。還不太晚,我們仍舊可以退出。
我們來談談這些世間利益──我個人有很多這方面的問題。阿底峽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學者之一,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。他說:「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」,意指世間八法或我們所落入的八種陷阱:
● 希望受到讚美
● 不希望受到批評
● 希望得到
● 不希望失去
● 希望快樂
● 不希望痛苦
● 希望聲名遠播
● 不希望默默無名或受到忽視
這世間八法十分重要,我們應該熟記在心,那麼就可以不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陷阱,或甚至是全部。檢查是否落入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,是我修習的核心基礎。
它們很容易記:譭與譽,得與失,苦與樂,譏與稱。
因此我們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任何這類的陷阱。我掉進全部這些陷阱,尤其是第一個:希望受到讚美。我總是喜歡被讚美,那是我最大的弱點。我相信這發生在我們許多人身上,微小、膚淺、無用、可笑的讚美之詞,就能讓我們變得非常軟弱。批評亦然,幾句荒謬、毫無意義的批評,能帶來永遠的傷害。
我想你們都知道我在說什麼:我們多麼喜歡贏,多麼不喜歡輸;我們多愛受人關注,多不樂意被人忽視⋯⋯這一切都是陷阱。如果我們落入其中一個陷阱,我們就變得軟弱。
我總是掉進這八種陷阱。我不想失去朋友,我希望得到讚美,我不願意被人批評,我想得到弟子,我希望被重視,我不想被冷落。那麼我會怎麼做?為了得到我想要的,避開我不想要的,最後我就去滿足別人的自我。
理想狀況下,假如我是一個真正的老師,我應該告訴你一些你需要聽的東西;那有可能很傷人。假如我當真嚴肅看待我做為心靈友伴的角色,那會斬傷你的自我,真正原因就在於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馳。很遺憾我得這麼說,但這是唯一之道。
因此,如果我們想成為靈性修持者,如果我們希望變得強壯,我們應該是需要鍛練的。
阿底峽尊者教給我們一種很棒的訓練方式,稱為「婁瓊」。「婁瓊」是個藏文字,意指「修心」。這個修練方式基本上就是記得問問自己:我們正落入哪些陷阱?
讓我們回到前面的問題:我們懷有何種動機?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。我們是認真想要證悟,亦或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放鬆、療癒,又或許因為我們已在生活裡經歷嚴峻的問題與障礙,我們只是想從中復原?提醒你,那或許真能達到某種效果。倘若我們以這種動機來修習佛法,我們或許真能得到某些世間利益,但我們將無法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。由是之故,我們修習的甚至將不會是真正的佛法,而是某些捏造的複製品。
因此我們的動機非常重要。如果我們擁有第二類動機──為了達到全知或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,那麼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。
是什麼造就一條完整的道路?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、修、行。請注意,這點非常重要。我注意到西方有許多方法毫無見地,似乎有太多的方法:各種禪修、新世紀音樂、復生、復死⋯⋯提醒你,將這些作為方法是可以的,我一點都不是在批評方法,但你必須要有見地。如果你沒有個見地,你哪兒也去不了。它或許能夠治療某些創傷,或是像普拿疼一樣可以暫時止痛。見地非常重要,見地決定了修與行。
那麼,我們如何獲得見地?透過研讀,透過審查我們所研讀的內容;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道之所以特殊的地方。他給予我們質疑的自由。就你的邏輯與常識所及,你可以問問題,你可以辯駁,你可以分析。因此你應當研讀並且歸結出見地;基於那個見地,你獲得對此修道的信心;然後你可以選擇許多方法。
比方說,電影放映當中,當我們感覺想要去洗手間時,我們會有勇氣起身前去。沒什麼大不了,我們並未真的陷在其中。這是為什麼我們稱此為出離──我們對這件事有正確的見地。既然我們了解到它徒勞無益的一面,就會有真正的出離。但相反的,在我們所謂的生活的大電影裡,卻很少人擁有這種勇氣。
當然,出離並不意味著,由於了解這是一場電影,我們就必須走出戲院,並且鄭重發誓再也不看電影。僅僅了解到這是一場電影,就已經徹底改變我們對這場電影的態度。我們無需停止看電影,我們仍然可以觀賞,然而出於這份了解,我們就不會陷進去,它變得沒那麼重要。這有點像是短暫的證悟。
這是我們所需要的,然而了解這是一場電影卻著實不容易。我們總是被困住,到最後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真的。然而當我們坐在這裡,沈浸於這場電影,或笑或哭,完全迷失在其中時,就是由於我們的善業,由於我們的功德,我們身旁的這個人拍拍我們的肩膀說:
「別擔心,這只是場電影。」這個人就是我們的老師。
能有這種機會,坐在某個真正具有智慧與慈悲而能點醒我們的人身旁,也很不容易。
我們需要有很多功德,比方說,就在這個人告訴我們這只是一場電影時,我們後方的人可能正好在咳嗽,以致我們或許失去聽到這句話的機會。這種事情總是發生,那純粹就是缺乏功德。
經由一再地憶持見地,經由檢視我們正落入八種陷阱中的哪些,經由各式各樣的觀修,我們獲得功德。因此現在我會說,了解生活徒勞無功的那面就是見地。擁有這個見地並不表示我們得成為比丘和比丘尼,或是前往加德滿都,並且住在一個洞穴裡。不,了解才是更為重要。
了解到這是徒勞無功並不意味著你該辭去工作;你應該依舊繼續你的工作。如果你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,為什麼不呢?你應該只管去做──但始終知道真實的身分,始終記得處境的實相。
然後,情況就變得十分有意思。觀賞一部電影,明知那是一場電影,卻仍經驗所有情緒,這很有意思。為什麼有意思?因為操之於我們。任何我們控制不了的時刻,任何操之於別人的時刻,是沒有意思的。這次的確操之於我們,我們知道那是假的。
此刻,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中,我們沒有控制權,我們沒有樂趣,我們認為正在發生的每件事都如此真實。只要想想我們所擁有的親密關係,擁有親密關係應該是生命裡出現的好事,然而它果真美好嗎?關係展開的那一刻,不安全感開始了,期望開始了,恐懼開始了,而且沒有止盡,總是一再重覆:我們曾交過多少個女朋友?我們換過多少個男朋友?情形似乎總是一樣。沒有真命天子、真命天女,沒有天時地利。為什麼?問題不在沒有遇上天時地利,不真是那樣。但我們總是懷有某種期盼,我們帶著希望與恐懼,而它們卻導致失望。即使我們恰好得到我們期盼的,那份期待不會停止,它反倒是倍增了。現在期待被增強,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,所以我們就期盼更多,我們產生甚至更多的期待。
因此,我們能做的是發展明智的期待。這是婁瓊的一部分,是修心的一部分。比方說,當我們睡醒時,檢視一下:「我們好嗎?我們快樂嗎?我們一切順利嗎?」我們一切順利,我們很快樂,我們非常好。接著我們塑造一個明智的期待:「這不會持續,這種情況過去從來不曾持續,這會改變。」事實上,我們的快樂會因此而持續得比較久。此外,當我們經歷困難時,當我們遭遇這所有的問題、所有令人頭痛的事情時,我們想:「這不會持續。
過去我已遭遇過許多次問題,但我通過了它們,它們不曾持續,這次也會一樣。」
每個人都有這個想法,認為眼前的問題、此刻我們正在經歷的問題,是最大的問題,不是嗎?而且我們以為這些問題將會是我們最大、最持久的問題,但這不是事實。跟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相比,五年前的問題微不足道;而不出五年,今天的問題將會顯得無足輕重。
我認為充分認知我們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。當我們看電影,當我們走過這世間每天的生活,能充分認知是很好的。我們可以開展出就在此刻正坐在這裡的認知。
我們討論了見,那麼修呢?修的藏文是「貢」,它其實意指習慣於某件事。因此,對見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,現在我們得去習慣這種了解。我確定你們一定聽過這個譬喻許多遍了。如果我們開始認識某樣東西,譬如酒,那麼我們的修持就是盡可能多上酒吧。接下來你或許想要嘗試不同的酒,試著調製某種雞尾酒什麼的。然後漸漸地,我們開始嗜酒。
沒有人生來就是酒鬼,你必須學習,你得去修練它。然後,你變得離不開酒。這幾乎像是有關酒的證悟,因此你沒有它就活不下去。這就是我們得做的。
修是習慣於某件事。現在,止(奢摩他)的修持是許許多多大師勸勉我們要做的。我同意,因為止是打基礎。止的修持純粹是讓我們的心能夠運作並富有彈性。現在我們的心像一塊木頭,堅硬死板。止讓我們的心富有彈性,以便我們可以隨心所欲。
現在,假設你正在生氣。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氣,你辦不到。或者,如果我要你當下立刻發火,你也沒辦法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對心沒有控制力。必須發生某些事情,得有特定的因緣,而且唯有如此,才能點燃我們的怒火。我們無法控制它,止帶給我們那分控制力、那分彈性。
我們在討論的主題是修心與八種陷阱──世間八法,那麼我們如何觀修它呢?我們可以稱此為「動中修行」。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修持,但有時也相當困難。為什麼?又來了,累犯──我們的期待。如果我們審視它,就連我們走路的方式都是基於期待。
我們採取特定的走路方式,以便可以獲得讚美,以便不會受到批評,以便得到某種東西,以便不會失去某種東西,以便可以受到重視,以便不會被忽略。
每一件事,我們走路的方式、我們的髮型、我們今早穿的上衣⋯⋯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期待,而不是真誠無造作。缺乏真誠無作時,我們就再度變得非常軟弱,我們可能成為自己跟別人期待的犧牲品。
〈本文譯自「鹿野苑集會」英文網站宗薩欽哲仁波切於一九九六年七月開示。〉
留言列表